京都御所介绍
走进京都御所
京都御所,京都天皇的寝宫,位于京都市中心上京区内,最初是作为天皇的第二宫殿而建成的,从1331年至1868年这里主要用作居住,随着幕府的没落和明治天皇重掌朝政,新的皇宫移至东京。京都御所占地总面积912000平方米,外围石垣,内铺白砂。京都御所花园在内里,内里是天皇及家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,位于整个地块的中心偏北,以土木墙围合,东有建春门,南有建礼门,北有朔平门,西有皇后门、清所门、宜秋门。内里以建筑为主,最重要的紫宸殿区,是天皇即位、接受朝贺的地方。另外皇后居住办公的地方,被称为皇后御常御殿区。另外,还有两个天皇日常办公的地方及册立太子举行仪式的地方。

京都御所交通信息
地下铁乌丸线今出川站下车后徒步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
京都御所景点类型
城市
京都御所门票价格
免费开放。
京都御所开放时间
2016年开始无需预约即可参观,4月-8月9:00-17:00(最后入场时间16:20);10月-次年2月9:00-16:00(最后入场时间15:20);9月和3月9:00-16:30(最后入场时间15:50)。10:00及14:00有中文讲解。周一及年末年始休息,同时会有不定期休息,详见官网http://sankan.kunaicho.go.jp/info/20160720_01.html。
京都御所地址
京都市上京区京都御苑3
京都御所电话
+81752111215
京都御所官方网站
http://sankan.kunaicho.go.jp/guide/kyoto.html
京都御所介绍
京都御苑在鸭川对岸西面,现仍为京都天皇的寝宫,受到皇室事务机构的控制。京都皇宫最初是作为天皇的第二宫殿而建成的,从1331年至1868年这里主要用作居住,随着幕府的没落和明治天皇重掌朝政,新的皇宫移至东京。几个世纪以来皇宫几经修复,现存的建筑和结构形成19世纪中叶的安政二年(1855年)。在正殿和紫宸殿曾举行过大正、昭和的继位大典。登基殿宽阔绵延的杉木屋顶,屹立在幽静的石园前面,成为帝王统治的威严象征。它是按寝殿风格建造的,各个房屋由带顶的走道或游廊连结在一起。曾经环绕着大殿的庭园现已成为京都御苑,是对外开放的公园。

京都御苑占地总面积912000平方米,外围石垣,内铺白砂。京都御苑花园在内里,内里是天皇及家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,位于整个地块的中心偏北,以土木墙围合,东有建春门,南有建礼门,北有朔平门,西有皇后门、清所门、宜秋门。内里以建筑为主,最重要的紫宸殿区,是天皇即位、接受朝贺的地方。另外皇后居住办公的地方,被称为皇后御常御殿区。另外,还有两个天皇日常办公的地方及册立太子举行仪式的地方。
京都御苑只在每年春、秋两季的限定日子对外开放,平日参观则需事先向日本宫内厅申请。
京都御所景点
1.御池庭
御池庭面积8000平方米,以大水池为中心,池中布置有三个小岛,为一池三山格局,中岛名蓬莱岛,做成龟岛样式,有龟头石、龟尾石、龟足石,背上植松树以喻松龟祝寿,并置石灯笼。南北两个岛比中岛大,南岛以榉桥和小桥板连接大陆,北岛以两座石桥与陆地相连。水池东面和北面各有一个瀑布,其中北瀑布之水与御内庭的水系相接。水池西面用卵石铺成洲浜,最有意思的是,洲浜之上用花岗岩条石做飞石伸向水中,在水中横铺条石成码头。可见,这个内庭主要还是舟游式庭园。

御池庭的西面为小御所和御学问所。御学问所是天皇读书之处,并在此举行茶会、歌会、书会及亲王的谒见仪式,室内墙壁上有中国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大型壁画。由此可见,这个园林还具有书院庭园的特征。小御所和衘学问所一南一北并列而置,坐西朝东,面向水池,水池的前面铺以白砂,在此可以开展蹴鞠活动,故又名白砂为蹴鞠庭。
2.衘内庭
衘内庭在衘池庭之北,全园面积6900平方米,曲水南北向贯穿全园。其中北部称为蜗牛庭,中北部称为蜗牛庭,中北部称为龙泉庭。曲水中或开放为池,中置小岛;或收敛为曲流。东南部筑一台,名锦台;中部建泉殿;北部建听雪。泉殿也称地震殿,其窗做成圆形漏窗,以收取窗前的泉石景观。曲流上架小巧玲珑的八字桥。

3.龙泉庭
龙泉庭最妙,水面有收有放,水池分为两条,合而又分,分而又合,清凉所、渡廊、迎春、听雪进退有致地坐落于园林之中。迎春是孝明天皇读书的地方,屋顶盖桧皮,开大窗满窗以利于夏天通风。水池内中岛三向架石板与陆地相接,有一青石板桥十分巨大,桥头左右各立一个龙头洗手钵,一个屋形石灯笼。

4.蜗牛庭
蜗牛庭在最北,没有水,以青苔、白砂、树木、堆石构成,之所以各之蜗牛庭是因为石组堆成蜗牛的样式。
5.建礼门
建礼门是天皇圣驾通过的门,在皇宫紫宸殿的正南面,后来此门除天皇的圣驾通过外,一些来访的外国国王、总统等国宾到此才把门打开,由此通过。邓小平访日时,建礼门就打开了。此外,天皇即位式、受冠礼、立皇后、立太子、节会等一类重大仪式时也开门。宜秋门也叫“唐门”、“公卿门”。过去,它是亲王、公卿或被许可上殿的将军及诸侯进宫的第一道大门。

6.平唐门
平唐门是诸大夫房屋里正式公务的人脱鞋后上下殿所通过的门,它东面的一间房子为虎间,又称“公卿间”,是参加仪式的公卿休息用的。下面的房子叫“鹤间”,又称“殿上间”,是诸侯、僧侣们的休息间。皇宫内的主建筑群是承明门、日华门、月华门、紫宸殿等建筑,四周另用墙围起来。
7.承明门
承明门是一座中国式建筑,有 5 间、3 门、12 柱。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让位以及天皇即位、元服、立后、立太子等严肃礼仪时走的门。进了承明门,右侧有日华门,左侧有月华门,都是按中国风格建筑的门,结构与承明门相同,但比承明门少 4 根角柱。在日华门的东北角是春兴殿,这是一个全木质结构、铜瓦铺顶的侧殿,古代是天皇继位时放置神器和御镜的地方。现在的建筑,是大正天皇(公元1912~1925 年在位)即位时建造的。

8.紫宸殿
紫宸殿是皇宫主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。它宽大雄伟,肃穆端庄。殿前是宽广的庭院,被称为“南庭”。殿前右边有樱树,开粉红之花;左有桔树数棵,结橙黄之果。大殿当中墨笔竖书“紫宸殿”三字,是日本名书博士冈本保孝之笔。殿中间是 18 层木台阶。殿内东西共有 9 间,长约 33 米,南北共4 间,长约 23 米。大殿全部用刺柏为建筑材料,屋顶以刺柏皮压顶。中间房屋为主屋,四周房间为厢房。紫宸殿也称“南殿”或“前殿”,是天皇即位、元旦节会、白马节会、立太子、元服、让位、修法等举行最庄严仪式的地方。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设“高御座”,右后设皇后用“御帐台”,是即位时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。紧挨紫宸殿的是清凉殿,也叫中殿,全部刺柏木结构建筑。清凉殿东正面的中庭称“东庭”。清凉殿在平安朝时,是天皇日常起居处。在紫宸殿的东北方向,还有一座木结构、刺柏皮盖顶的建筑,称为“小御所”。小御所在镰仓幕府时代是将军的世子居住的地方,因而称为“小御所”。建长年间,小御所被用来举行东宫御元服、读书、立太子等仪式的地方,所以也称为“御元服御殿”。另外,将军、幕府的使者、诸大名在被引见时,小御所也曾被使用过。紧挨小御所的,是“御学问所”,顾名思义,这里是讲学的地方。实际上天皇有时也在这里接见亲王、摄政,举行歌会。这是书院风格的木质结构的建筑,室内共分 6 间。常御殿是京都皇宫中最大的殿堂,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,因此又称“常大内”。

9.南庭
紫宸殿前面的南庭全部铺以白砂,是一个石庭,建筑前面对植两个植物,东面是樱花,西面是橘子,前者春花烂漫,后者秋实累累。紫宸殿西北部建清凉殿,是平安时代的遗物,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《枕草子》中曾多次提到。殿坐西朝东,庭西为清凉殿,南为紫宸殿,东、北两面为回廊。庭院铺以白砂,建筑前植两棵竹子,一名吴竹,一名汉竹。清凉殿西面为萩壶,庭院中植萩树,故名。藤壶在飞香舍前,庭院内植古藤一株,这里曾是平安时代皇后办公的地方,在此经常举行女嫔入选仪式,《源氏物语》中亦多次提到飞香舍。所以说京都衘所是在平安时代遗址地建立的恢复性建筑,藤壶也是当年的遗物。
在京都皇宫内,还有莲池,碧波荡漾;秀丽的榉桥,新月当空;轩廊阵座,古色古香;迎春处可以赏春,御凉所可以避暑,“听雪”处可行茶道;御花殿是东宫居住之处;皇后殿是中宫皇后起居处;若宫、姬宫之殿则是皇子们的住处。也叫“南门”。
京都御所评价
1.京都御苑是位于京都中心部的旧皇宫,免费参观无需门票,进门之前需要安检。工作人员和警察会守在安检门口,不是传送带机器检,而是直接让你打开包手检。如果想参拜里面的京都御所就要提前在网上预约。我们去时没有预约,只是欣赏了下沿途风景,给大家的游览路线建议是从清所门进,经宜秋门月华门、建礼门、日华门、御池庭,最后回到起点清所门出。一进门第一站是御车寄,就是日本天皇出门的停车场;接着会看到红色柱子的中国式建筑承明门,走进是紫宸殿;途中还会经过全木质结构、铜瓦铺顶的侧殿春兴殿,不对外开放的建春门;过了建春门后,就来到了御池庭和御内庭,池中置小岛,曲流上又有小桥,小桥只可远观,禁止游客踩踏。动静结合甚是优美。
2.京都御所是日本京都天皇的寝宫,位于京都市中心上京区内。最初是作为天皇的第二宫殿而建成的,从1331年至1868年这里主要用作居住,随着幕府的没落和明治天皇重掌朝政,新的皇宫移至东京。开放时间:按照预约成功的时间准时参观门票价格:免费
3.在京都御所游玩的时候,感触给我还是比较深的。毕竟是天皇曾经的住所,很容易让人想到故宫。正好去年暑假呆在北京,陪朋友重新逛了下故宫。那次去真的是又热又累又辛苦,人山人海不说,一片嘈杂,匆匆逛了一两个小时,就离开了。而这次在京都御所,真的是清风雅静。管理方为了控制每日的游客流量,所有游客必须拿护照提前预约,预约好了,选择你需要的不同语种的导游。我们选择的是英语导游,她大概组织了20多个游客,按照路线,依次讲解参观。在御所里面行走,除了导游的介绍声,就是风声与乌鸦不时的“嘎嘎”,显得特别雅静。这样的旅行环境,让人不想说好都难。